不知道大家是否被我工在纽约时代广场上的亮相刷屏了呢?近期,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正在我校大学城校区紧锣密鼓地筹备着。

本期学术达人访谈活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获得者、乡建扶贫代表、扎根乡村的灵魂歌者——陈可同学。听听他与乡村缘起、承脉、适应和融合的故事…

陈可,建筑学院2016级城乡规划专业博士研究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乡建扶贫志愿者服务队负责人。

先后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广东、四川等地区近100个镇村的乡建扶贫实践;作为核心技术人员参与编制《广东省村庄规划编制指引》、《广东省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共同缔造实施指引》等科研政研课题;作为团队负责人集结青年学生力量开展创新创业,协助地方培育全省首批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培训基地,以教育兴农带动产业兴农。

与乡村的“一往情深”实际上是出于华工情结以及个人研究实践计划,才有了这样自然的选择和学习实践的过程。

陈可与乡村的故事,缘起于本科五年级由建筑学院叶红老师指导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真题真做”的毕业设计课题,涵盖了城市战略规划、重点片区设计、乡村规划设计等多个研究领域,最重要的还是能真正指导许多项目的实施落地。正是这样一个与乡村相遇相识的契机,促使了陈可在本科毕业之后直接留在叶红老师工作室继续跟进。这也为他在香港读硕士期间将环境规划技术和岭南乡村研究相结合打下基础。

“带着研究的状态去实践,是我特别向往的一种工作方式。”也正是出于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陈可在本科五年级的时候便确定攻读硕士研究生。“始终都应该带着研究的状态去工作”,这是陈可对于他个人职业生涯的理解。

我一直坚信大多数人的发展状态是有持续性的,现在在做什么,往往就预示了未来的人生历程。做科研、做实践也是如此。我算是在真实的规划实践当中,自然地走进了乡村。

硕士毕业后,陈可回到了曾经共同奋斗的团队当中,参与组织四川省一个农业大县20多个乡镇的总体规划。在他看来,这段深入贫困山区的实践经历,极大提升了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地方文化的兴趣。也正是在这次实践中,他找到了相对笃定的研究方向,并决定回到华园继续学习。

实际上,将学习、研究所得付诸实践,就是一个实践中反思学问的过程。我们能很快地评估:究竟书本上、文献里哪些知识能契合特定时代不同地域的发展需求,又有哪些知识可以被优化补充和更新迭代。

对于博士生涯的规划,陈可提到在他的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前期,他更多地是参与到具体的实践中,并积累基础资料。在此期间,他所在的课题组、项目团队也探索了一些落地实施的模式和做法,做出了一些有意思的实际建成范例。

对于乡村的研究逻辑,陈可提到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乡村研究中心《乡村设计》一书中所讲的:一是结合文献和学术著作的知识,二是结合实证研究案例。进而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相应的问题,同时去寻找解决方法的创新点。这个研究逻辑也是他在乡村振兴的实践过程中所践行的。

随着团队驻村经历的增加,陈可和伙伴们发现,乡村的建设发展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缺专业技术、缺优质人才、缺乡村资源-社会资金联动平台等问题都导致许多村庄规划难以落地和难以可持续发展,而这些问题也成了陈可和他的团队创办方略乡创的契机。方略乡创团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联动多专业团队,实现 “乡村规划设计-乡建工程管理-乡建人才培训-乡村业态导入-乡村品牌孵化”的落地服务,来尝试为乡村创造更多价值,让乡村变美、变活、变富。

在乡建工作中,陈可和他的团队进行了许多实践尝试,例如驻村开展规划建设“一体化”模式、建设培训基地培训镇村干部等。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管理团队?如何做好团队负责人的角色?这些对陈可来说都是需要攻克的难点。在团队的管理方面,陈可讲到:“最重要的是要安排好时间,通过及时的反馈从而确保团队工作的高效进行;其次是要明确分工,让团队的每一名成员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还能有更多学习到不同知识的机会。”

对于如何在团队中起到一个统筹管理的角色,陈可强调:“在乡建项目中,需要专门训练自己跨学科、跨行业领域的实践能力。”只有具备跨学科的视野,才能更好地承担起作为政府干部、乡亲们、设计师、企业人员的纽带作用和作为乡村振兴与发展专业统筹人的责任。这也是陈可认为的,在学科快速变革的背景下,规划人需要具备的能力。

不同于城市建设项目,乡建项目往往具有分散化、单个体量小、可变性大的实际问题。而乡村建设链条里各个环节中的专业团队的缺失也是乡村建设相对于城市建设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陈可和他的团队在指导老师叶红教授的带领下,尝试在粤东西北和珠三角地区、以及四川成都周边地区,做出一些实践。这些实践主要是针对“乡村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流程研究和落地实践的示范案例,比如由空置小学改造而来的广东(翁源)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现在已经是全省首批美丽乡村建设培训基地。此外还有对韶关市武江区一处空置的粮仓及周边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将其活化利用为乡村振兴培训实践中心,并于2019年成功组织了规划学会乡村委年会,实现了“乡村的事情在乡村做”。

对于解决乡建项目的实际难题,陈可回答道:“我们渴望通过更多综合示范基地的样板,把多方联动、产村融合的成效展示出来,把可复制、可推广的解题思路分享出来。”这是陈可对乡村振兴的愿景,也是他和团队所在进行的事情。

在专业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要忘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要保留自己的兴趣爱好。实际上,学习和生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扎根乡村的陈可也有自己的音乐梦。在本科阶段,陈可便倾心于学院文娱版块的工作,也参加过“华音初上”校园歌手大赛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唱歌其实就是一个治愈内心的过程”。用手机APP唱唱歌,学习不同风格和语言的流行唱法,这也是他在学习、工作以外的一种放松方式。

在闲暇时,陈可也喜欢到不同的乡村去游走。关注原驻村民的生活状态是他在游走中的重要活动。他关注示范村的环境设施的维护问题;关注在乡村建设中村民的参与积极性问题;也关注如何构建现代乡村治理能力,如何带动更多年轻村民回家做事情等问题。将从生活中得到的启发用到项目和研究当中,这是陈可对于项目研究和实践的经验。

“不断拓展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边界,我们往往能够变得更加积极、更加自信、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这是陈可对于他的工作和生活经历的最大感受。

陈可:实际上不论是在做科研还是在做具体的项目,最核心的是要善于挖掘科学问题。发现问题本身就是找到创新点的前提之一。当我们身处具体的科学实践之中,比如说我们现在研究的乡村规划与建设这一学科领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无论是人居环境的提升,还是治理水平的提高,还有包括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的全面健康、人和动物和谐相处,有很多个领域需要我们来共同研究。在这个研究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里面可能存在哪些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就是我们去找到创新点的其中一个前提。还要在看到这些核心问题存在的同时,我们返回去查阅文献,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体会。

陈可:首先是要回到对于自身未来的定位和心理状态的判断。比如说我希望我能够在未来的具体实践中起到一个统筹管理的角色。有了这样的定位,我就要专门去训练自己跨学科、跨行业领域的实践能力;

二是基于自身判断,在最真实的现场多看多学多问。在以前,很多具体的建筑设计和乡村的景观设计,都不是我很擅长的课题。而在实践中,在与很多优秀的设计师在乡村现场的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也逐步把自己跨学科的思维建立了起来。

三是基于面向未来的乡村规划师的愿景,去做跨学科的工作。比如我们规划专业,未来的乡村规划师应该是能有效整合各个学科的,无论是对于土地资源还是空间场景都需要进行有效安排。这个是需要不断琢磨的一件事情。

陈可:在我们具体的实践当中,有两种类型的团队:一是学术研究中的研究团队,另外一种是项目实践中的项目团队。

对于项目团队来说,实际上带好一个团队不像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在生产实践当中,我们要面对的不仅是对内和对外的多线条的工作。因此,作为这一类型的团队负责人每一天都要有必要的反馈给到团队,这个其实是很重要的。团队的工作不仅仅是需要一些时间节点,而且要有及时的反馈。这样可以避免损失很多可以快速优化的过程。

陈可:对于我们研究生和本科生,我们很多的团队实际上更多的还是以研究加部分实践为主,包括发表论文、参与学科竞赛、参与项目实践等。在这种类型的团队中比较核心的有以下两点:一是明确具体的工作分工,二是要有团队主心骨。尽管我们现在很多工作都是一个朋辈的关系,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推选一名作为主要负责人。这样一来,大家的分工才能更加顺利地进行,在制定核心框架的时候也可以避免内耗。而且这个负责人也要起到激发每一位团队成员的能力的作用。因此,拥有一位主心骨,并且做到分工明确,其实就已经很足够了。

“校园时光中的每一天都值得我们去不懈奋斗,都需要我们去不断尝试、不断实践。多和朋友们讨论,多向老师们讨教,不忧愁、不计较地活出每一天的精彩。”这是扎根乡村的歌者对我们最好的祝语。

正如对音乐的执着,陈可对于乡村的付出也从未停止、始终践行。热爱是他持续探索、负重前行的源动力,坚守是他保持满腔热枕的引擎。我们新时代的华工“后浪”,更应该一步一个脚印,活出每一天的精彩,走出人生的美丽。

由校研究生会主办,各学院研分会承办,面向全校全日制硕士生和博士生,旨在“寻华工学术榜样,展华工学子风采”。后续会陆续推介来自各学院的“学术达人”,更多经验分享,学术干货,访谈实录,敬请期待。

Tag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