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BA有很多后卫的防守能力不错,他们能够限制对手的后卫,并成为球队防守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让整个球队的防守都变得很有效。在这些防守能力很强的后卫中,有些后卫的防守能力不是一般的强,不仅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中很突出,在NBA历史上也排得上号,本文就盘点防守能力最强的十个后卫。
汤普森在场上的角色很清楚,进攻时,他就是球队的无球得分手,负责得分,而在防守时,汤普森则是外线防守的尖兵,去防守对方的外线箭头,限制对手的发挥。
汤普森的身体条件线米,面对后卫有身高优势,面对锋线,汤普森也可以防守。别看汤普森不是一个肌肉块很大的球员,汤普森的力量可是很强的,一般外线是扛不动汤普森的,到目前为止,汤普森入选过了一次最佳防守阵容二阵。
布拉德利的运动能力比较一般,而且他的持球进攻也不够出色,来到NBA后,只能做角色球员,从防守做起,做好防守,为自己争到上场时间,达到在NBA立足的目标。
布拉德利的运动能力一般,但他的横移速度很快,防守脚步很出色,面对持球人的节奏变化和挡拆,布拉德利还能够保持很出色的防守粘性,缠住对手,限制对手的进攻,凭着防守能力,布拉德利NBA打了十多年,入选了两次最佳防守阵容,一次一阵,一次二阵。
阿伦刚进入NBA时,是一个运动能力很强的后卫,不仅有速度还很强壮,但受了一次伤后,阿伦就不敢再随意飞上天空了,他也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防守上。
阿伦的防守粘性非常大,这要归功于他超强的横移能力,不论是多么强的突破手,面对阿伦,都很难用体前变向过掉他,而一旦被阿伦控制住,他就会不断压缩对手的空间,逼迫对手停下进攻,阿伦共六次入选最佳防守阵容。
鲍文参加NBA选秀时年龄就比较大,而他的天赋,能力又不突出,自然就落选了,在其他联赛闯荡了几年后,鲍文练出来了很强的防守能力,以落选秀的身份进入了NBA。
鲍文来到NBA时年龄就不小了,但他越老越妖,防守表现并没有因为年龄大了而下滑,对联盟中任何一个得分手,鲍文都能够限制一下,但鲍文打球肮脏,这让他的风评并不好,人缘也很差,但鲍文凭着自己的防守,还是入选了八次最佳防守阵容。
在选秀时,人们都低估了约翰逊,约翰逊就以二轮秀的身份进入了NBA,在得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后,约翰逊就用他出色的攻防表现,让人们知道他有多厉害。
约翰逊的双腿非常有力量,防守时不鲁莽,也不怯懦,该有的对抗强度,他会让对手感受到,约翰逊的防守经验也很厉害,他的预判很准,他能够把对手逼入一个很艰难的境地,让对手不好做选择。约翰逊在NBA打了14年,九次入选最佳防守阵容。
保罗的球商,控球技术,投篮技术都是顶级的,唯一的缺点就是身高不够高,限制了保罗的上限,也让保罗在防守时更容易被针对,但保罗能够很好地应对对手的进攻。
保罗身高不高,但保罗的力量很足,尤其是下盘力量,不会被对手一抗就倒,而且保罗的手很快,切球很准,敢把球暴露给保罗,那保罗必会切掉球,凭着在技术和力量方面的努力,保罗的防守也很出色,到目前为止,保罗九次入选最佳防守阵容。
科比的得分能力极强,是一个历史级别的得分手,而科比可不只是一个得分手,他还是一个顶尖的防守球员,面对对手的进攻箭头,科比会主动领防,限制对手。
科比的天赋好,身体条件也出色,面对大多数进攻球员,科比在天赋层面就压对手一头,面对那些天赋好的,科比又有非常好的防守经验和技术,用这些来限制对手,在科比面前,没人能够轻松得分。科比在NBA打了很久,十二次入选最佳防守阵容。
蒙克利夫在一个贫困的城市长大,从小就在黄土满天飞的球场打球,在这里,蒙克利夫学会了什么叫强硬,也让蒙克利夫喜欢上了防守,成为了防守大师。
蒙克利夫79年NBA,刚进入NBA,蒙克利夫就打出了精英级别的防守表现,让很多老将对蒙克利夫刮目相看,而在之后的赛季中,蒙克利夫对防守下的功夫更多了,他的防守表现更加出色,NBA在82-83赛季设立最佳防守球员奖,蒙克利夫毫无争议的当选,并在83-84赛季蝉联此奖,成为NBA第一个蝉联最佳防守球员奖的球员。
在小时候打野球的时候,佩顿最喜欢的不是在进攻端打开对手的防守,砍下多少分,他最喜欢的是用防守把对手逼疯,让他们不敢在自己面前运球,进攻。
佩顿对防守有着莫大的热情,而他也在无数次防守中练出了一身本领,他的脚步快,反应快,预判出色,对进攻球员能够起到非常好的限制效果,哪怕是乔丹,面对佩顿的防守也不能自如进攻,佩顿在95-96赛季当选最佳防守球员,生涯共九次入选最佳防守阵容。
乔丹的身体条件是后卫球员的天花板,而乔丹把自己的天赋完全利用起来,不论是进攻还是防守,乔丹的表现都非常出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超过乔丹的后卫。
乔丹的防守并不是进入联盟后就出色的,乔丹也是练了很久,才把自己的防守练成了顶级水平。乔丹的防守很强硬,又很聪明,每次移动都是为了限制对手的移动,最终让对手无法施展自己的招数,而乔丹还很厉害地优点是生涯后期,他的防守也很强,这是很多人比不了的,乔丹拿过最佳防守球员奖,九次入选最佳防守阵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