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的颜色、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材、憨态可掬的形态、古老珍奇的物种,令大熊猫风靡全球,迷倒众人。
▼▼▼▼▼▼▼▼▼▼▼▼▼▼▼▼▼▼▼▼▼▼▼▼▼▼▼▼▼▼▼▼▼▼▼▼▼▼▼▼▼▼▼▼▼▼▼
大熊猫之所以成为稀世珍宝,一方面是因为物种古老、数量稀少,全球数量只有二千只左右,目前世界上的大熊猫全都出自我国;另一方面是因为“萌”,大熊猫相貌憨厚,一副胖胖的身体,圆圆的象猫一样的脸型,一对八字形黑眼圈。毛色黑白分明、两只黒色的小耳朵、四肢粗短、标志性的内八字行走方式,非常惹人喜爱。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属的一种哺乳动物,成年大熊猫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标志性物种。
▲▲▲▲▲▲▲▲▲▲▲▲▲▲▲▲▲▲▲▲▲▲▲▲▲▲▲▲▲▲▲▲▲▲▲▲▲▲▲▲▲▲▲▲▲▲▲▲▲▲▲▲▲▲▲▲▲▲▲▲▲▲▲
▼▼▼▼▼▼▼▼▼▼▼▼▼▼▼▼▼▼▼▼▼▼▼▼▼▼▼▼▼▼▼▼▼▼▼▼▼▼▼▼▼▼▼▼▼▼▼
大熊猫在自然界的数量比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缩小了大熊猫生活的环境。另外也由于大熊猫本身的内在原因,如食性狭,主要依靠吃箭竹类植物为生, 每日食量又很大,因此没有大片生长良好的箭竹是没法维持大熊猫生存的。此外,大熊猫繁殖力较弱,每胎只产1-2仔,而且不一定都能抚育长大。大熊猫幼仔出生时极为弱小,体重仅90-150克, 成长又慢, 一般要6一7个月才能开始独立吃食。在这漫长的幼儿阶段, 极容易遭到天敌的袭击或疾病而夭折。由于在生活史的多个环节都有许多明显的限制,这些都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长。
大熊猫的食性是其最为奇特和有趣的习性之一,因为它几乎完全靠吃竹子为生,在野外自然采食的50多种植物中,竹类就占一半以上,而且占全年食物量的99%,其中最喜欢吃的有大箭竹、华西箭竹等7种。圈养大熊猫除了主要采食竹类外,还可获得少量的精饲料、水果以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剂。
大熊猫怎么看都是个人畜无害的动物,然而它的战斗力是比较强大的,咬合力惊人,在野外山地奔跑非常快,是个灵活的胖子。别看大熊猫个体肥胖,爬树却是能手,这是它们食肉祖先的本能,有利捕食,也能躲避敌害。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
▼▼▼▼▼▼▼▼▼▼▼▼▼▼▼▼▼▼▼▼▼▼▼▼▼▼▼▼▼▼▼▼▼▼▼▼▼▼▼▼▼▼▼▼▼▼▼
熊猫在人们不同的关注角度,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和认识。在美学家的眼里,那自然流畅的线条、圆乎乎的形态给人以美感;在史学家眼里,那古老神秘的身世是一个捉摸不透、研究不完的课题;在生物学家的眼里,大熊猫的演变是一个仍然没有完全解开的科学之迷;在旅行家的眼里,它和万里长城、秦兵马俑等一样是中国旅游的著名品牌。
大熊猫在对外关系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著名的熊猫外交发生在1972年,那一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启中美“破冰之旅”。到访第二天,尼克松夫人就迫不及待赶去观看大熊猫,访问接近尾声,周恩来总理宣布把2只大熊猫送往美国。大熊猫在华盛顿国家动物园的首秀吸引超过2万人观看,观众反响非常热烈。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动物能象大熊猫那样深得整个人类的喜爱,没有哪一种动物能象大熊猫那样让人痴迷,大熊猫超越人类种族、超越政治,超越国界,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财富。
▲▲▲▲▲▲▲▲▲▲▲▲▲▲▲▲▲▲▲▲▲▲▲▲▲▲▲▲▲▲▲▲▲▲▲▲▲▲▲▲▲▲▲▲▲▲▲▲▲▲▲▲▲▲▲▲▲▲▲▲▲▲▲
▼▼▼▼▼▼▼▼▼▼▼▼▼▼▼▼▼▼▼▼▼▼▼▼▼▼▼▼▼▼▼▼▼▼▼▼▼▼▼▼▼▼▼▼▼▼▼
本文照片拍摄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四川雅安碧峰峡基地,这里大熊猫外表的颜色都是黑白相间色。根据有关报道,大熊猫也有其它颜色,在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之一的陕西秦岭山脉核心地区发现过几只棕白相间色大熊猫,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大熊猫变种个体。
推测一:环境异常。由于影响毛发色素合成的微量元素在秦岭地区的土壤、水源中含量异常,因而影响毛发中的黑色素的合成。
推测二: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所引起的,不过在自然界因为基因突变而影响毛色的现象概率很低。
推测三:返祖现象。可能是一种返祖现象,而棕色的体毛被科学家们认为是很多动物一种原始性状的表现。
推测四:隐性基因纯合。认为是一种隐性基因纯合的结果,只有当亲本双方同时携带棕色体毛隐性基因的时候,它们的子一代才可能出现隐性基因纯合,从而生长出棕色的体毛。这种解释虽然似乎比较圆满,但由于人们掌握的有关资料还很少,所以要揭开棕色大熊猫之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
2018年8月16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召开发布会宣布,我国野生大熊猫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114只增长到1864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从15个增长到67个,形成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网络体系。截至2018年11月,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再创新高,全球圈养数量达到548只。
大熊猫现已列入我国第一类保护动物,而且也是全世界稀有动物中的重点保护对象。我国政府还设立了专门保护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来加以保护, 使这种稀有珍贵物种能保存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