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同那个时代许多的旧时家庭女子一样,朱安很小就在父母的安排下裹了脚,用断骨的疼痛换来了封建社会畸形审美下的认可,她自幼学习女红,但识字不多,

学堂更是一天都没有上过,仅有几本能熟读的书也都是《女戒》一类的封建书籍。也许再早生个几十年,温柔贤良的朱安会是一个十分合格的

21岁时,家里经由亲戚介绍与一户姓周的人家订了亲,那时周家虽已没落,但毕竟曾官宦之家,在绍兴本地也仍有些名望,对于那时年纪已经有些大的朱安来说,也算得上是一个

接触到了先进思想的他自然不愿意就这么接受一段包办婚姻,他向母亲提出了两点要求:

这两点要求单看不算什么,可对于朱家来说可谓是难于登天,那时的朱安已经21岁了,

听闻自己儿子找了一个日本爱人。这一下可把这个传统的老妇人吓破了胆。惊慌之中,她连忙让人传电报给鲁迅,

鲁迅回来了,因担忧母亲匆忙赶回的他推开家门,看到的不是卧病在床的母亲,而是

张灯结彩喜堂。鲁迅站在门口,好似明白了什么,可看着四年不见,两鬓已染上花白的母亲,他顿了顿,终究是没有转身离去,

朱安惦记着鲁迅曾说的放足,以为他喜欢大脚,还特地穿了双大号的绣花鞋,可惜大概是棉花塞的不够,朱安下花轿的时候,

鲁迅看到绣花鞋时眼中泛起的波澜,在鞋掉的那一刻又迅速被失望和死寂淹没,也许就是在这时,

鲁迅没有宿在新房,而是抱着被子去了书房过夜,这对于保守的朱安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打击,无助的她只能坐在书房中默默垂泪,在无尽的悲伤中迎接天亮。

1919年,鲁迅在北京置办了一处大宅子,孝顺的他将母亲和弟弟一家从绍兴接到了北京,而朱安,也来到了北京,

许是因为厌烦,鲁迅对于朱安的照料始终不假辞色,朱安做的饭菜他一口不动,朱安为他缝制的衣裤他看都不看就甩到院子里,朱安进屋为他铺被子,他更是雷霆大怒,把铺好的被子一把拽到地上。可即便是面对这样恶劣的态度,

精心照料下,鲁迅病情渐轻。终于有了些胃口的他突然提起了稻香村的糕点,就因为这么一句话,朱安转身就出了门,

用自己的小脚硬生生走了80里路,买回了这份糕点,可迎接这份深情的,却只有鲁迅的一声叹气。

鲁迅4在《随感录四十》中曾描述过他这代人遭遇的封建婚姻:“我们既然自觉着人类的道德,良心上又不肯犯他们少的老的罪,

在朱安面前一向严肃冷漠的鲁迅,在对待许广平时温柔又热情,甚至互相为对方取了可爱的昵称:

爱情从来不是一味地付出。许广平的出现让朱安清晰地意识到了到了鲁迅爱一个人会是什么样的表现,那样的温柔小意,是她

“爱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一朵花来。”听起来好似十分浪漫,可朱安用她的一生证明了,

自那以后,朱安知道自己没了机会,也不再去打扰鲁迅和许广平,她就静静地守在北京的家中,

可随着鲁迅和鲁迅母亲的去世,朱安失去了生活来源,没有子女的她只能依靠许广平的接济度过余生,可那也不过是杯水车薪,朱安的生活始终

十分困苦。有人听闻了这一消息,联系朱安,希望能以鲁迅的名义接济她,许广平得知后匆忙来信询问,而朱安在回信中写道:

朱安因为和鲁迅这段思想极不对等的婚姻,始终被外界,甚至被鲁迅认为成一个愚昧无知的封建女性,可这一句话里体现出的骨气,却

无论是一向避之不及的鲁迅,还是慌忙来信询问的许广平,可能都想象不到这样一个身材矮小、温柔善良的传统女子身上,竟还隐藏着这样

朱安一个人孤独地离去了,回顾朱安这一生,有丈夫却没有爱人,有婚姻却没有子女,自她嫁给鲁迅开始算起,

封建礼教下的婚姻如同一口深不见底的枯井,鲁迅和朱安都是被囚困于井中的受害者,可鲁迅曾有幸体会过井外的大好阳光,他不甘愿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于是在许广平伸出援手时他毫不犹豫的攀了上去,

最后终究只有朱安一个人,在那荒唐无理的封建制服的束缚下,孤零零地走完了自己牺牲般的一生。

Tag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